韦真不知道美国的comedian相当于中国的什么,只知道是跟comedy(喜剧)相关的,但如果把comedian理解成“喜剧家”,又有点用力过度,因为称得上“家”的人,都是有一定建树和名气的,肯定不是雀儿喜这样的无名之辈。
估计雀儿喜这个comedian相当于中国的相声演员或者小品演员,用现在的热门说法,那就是“笑星”。
但笑星怎么会跑到学校来拉生意呢?好像中国的笑星不这样搞的呀!
仔细想想,她还真不知道中国的笑星们是怎么拉生意的,感觉根本不用拉生意,而是生意去拉他们。你看那郭德纲什么的,多热门啊,好像都有自己的演艺公司了,叫个什么“德云社”来着。
还有冯巩赵本山们,哪次春晚没他们几个上去表演?个个都是紧俏商品,供不应求,赚得田满堰满,富得流油。
听说赵本山连飞机都买了!
肯定不用亲自跑到大学去拉生意。
她好奇地问:“你们美国的comedian是不是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相声演员或者小品演员?”
雀儿喜想了想,说:“嗯,差不多。”
“那你的——搭档呢?”
“我没搭档。”
“你一个人演相声?”
“我这个在英语里叫stand-up,没搭档的。”
她不知道stand-up在这里的中文对应词是什么,但根据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和前后的语境,她猜测应该是那种站在台上表演的笑星,可能跟大陆的单口相声差不多,香港人叫“栋笃笑”,台湾人叫“独角喜剧”。
想起来了,大陆也有这种stand-up comedian,周立波就是其中的一个,叫个什么“海派青口”,就是一个人站在麦克风前讲笑话,说段子,逗观众笑。
但周立波也是富得流油啊!
哪里用得着这么辛苦地到基层来拉生意?
她问:“那你——有没有——单位?”
“单位?没有,我是个体户。”
“那你就——到处走穴?”
“可不就是到处走穴么?”雀儿喜有点郁闷地说,“干我这一行的,想干出点名堂来,挺不容易的。我已经干了好些年了,离我的理想还差很远。”
“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理想是能在电视上有一档自己的show(秀,表演,节目),像Ellen DeGeneres(艾伦-德杰尼勒斯)和Jimmy Kimmel(吉米-金梅尔)那样的。”
这两个人的名字她都知道,因为她到美国后,从电视上看过这两个人主持的节目,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和口语。
她以前的英语老师曾经说过,要想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就要多看新闻和笑星主持的节目。看新闻是因为新闻播音员的英语最标准;看笑星主持的节目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最靠近生活,最跟得上时代。而那些影视剧里的英语,如果是老影视,语言就过时了,即便是新拍的影视,语言也不见得贴近生活,多少会有些戏剧语言或者书面语言。
她的专业是social work(社会工作),是要跟人打交道的,听力和口语不好,别说找工作了,连毕业都困难,所以她连做饭时都开着电视,看不看画面无所谓,主要是听声音。
她关心地问:“那要怎样才能在电视上有自己的秀呢?”
“三分之一靠天分,三分之一靠努力,还有三分之一就看运气了。”
“好像什么专业都是这样的吧?”
“有些专业不是那么需要天分,比如social work。”
这话听着不是那么舒服,但她也找不出反驳的话来,只问:“我记得你说过你就是学social work的。”
“social work是我的major(大学里念的专业),但不是我的career(事业)。”
“你以前真的是学social work的?”
“你不相信?”
“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呢?”
“因为我对什么专业都不感兴趣,但家长一定要我读大学,说读完大学就随我干什么,所以我就随便选个easy degree(容易拿到的学位)应付他们。”
“家长为什么不让你做comedian?”
“他们说一个女孩子,干嘛要在台上去油嘴滑舌耍嘴皮子?他们大概以为我想做comedian,是因为我年纪太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等我读完大学,就会改变主意。”
“但你没有改变主意。”
“没有,反而更加坚定了。”
“你把大学读完了吗?”
“没有,混不下去了,成绩一塌糊涂,把家长气得要死,懒得管我了。”
“后来呢?”
“后来?我就到处流浪,这里演一场,那里演一场,饥一顿,饱一顿,风餐露宿,过得比乞丐都不如。”
“我觉得你可以去中国试试,国内的人最喜欢相声小品了,春晚的时候,大家等在电视机前,就是为了看相声和小品,唱歌跳舞的一出来,大家就借机会去上洗手间——”
“我去中国试过。”
“怎么样?”
“不行,比在美国还糟糕,因为我没人推荐,也没钱打点,想一路睡上去都没门,因为色相不够靓,所以没法打开局面,连演出场所都没地方去租。我写的那些段子,有的不是那么符合国内人的口味,他们找不到笑点。还有一些,倒是符合观众的口味,但又不符合上面的口味,还是不行。”
她提议说:“那你可不可以先找个正式工作,边干边演出呢?”
“那样是搞不好的。干我们这行的,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创作出好段子来。如果一心二用,那就不光写不出好段子,也干不好工作。”
“也是。”
“其实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不然就不可能取得突出的成就。但这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彻底摆脱世俗的桎梏,不食人间烟火呢?特别像我这样银行里没存款的人,首先要能养活自己才行,有时就不得不抽出很多时间来谋生,结果就影响了career(事业),而career搞不上去,又影响谋生。哎,恶性循环啊!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突破。”
她挺同情雀儿喜,毕竟这种有自己的理想,而理想又这么清高,至少不是为了发财致富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她认识的人中,很少有人不以金钱为目标的,聚在一起,说的都是谁谁谁赚了多少钱,好像赚不赚钱是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似的。
接下来的几天,她可忙坏了,先是通过禺杰找到中国学生会的会长,以三七开的比例敲定了租场子的事,然后又帮雀儿喜设计、打印、张贴演出海报,还设计打印了门票,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活动中心去摆摊卖票。
可惜行情很糟糕,卖了几天都没卖出多少张票。
她怕到时候观众太少,给雀儿喜的打击太大,便自己掏钱购买了几十张门票,英文场和中文场的都有,然后到自己系里同学中去派送,又请禺杰也帮忙派送,还像高速公路收费站一样,站在路口,碰见了中国面孔就上去搭讪,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就送票给人家。
禺杰说得不错,如果不要钱的话,还是有人来看表演的,所以她的送票举措非常成功,一下就派出去了几十张。
演出那两个晚上,她都是早早到场,布置场地,准备茶水,充当检票员,顺便又派出去一些票。
演出的时候,她坐在台下,把斯文安静的自我扔到爪哇国去,抓住每一个笑点,带头大笑鼓掌,活跃气氛。
演出结束后,她把卖票所得的收入按事前讲好的三七开分给了中国学生会和雀儿喜。
雀儿喜一定要把自己的所得分一半给她:“我知道你为我做了什么,这些钱肯定不够补偿你付出的一切,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吧。”
“别别别!我早就说了,我这是在warming up(热身),锻炼我的组织能力,营销能力,还有英语交流能力呢,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
两个人像打架一样推来推去,最后还是她推赢了,雀儿喜收下了钱,感动地说:“我知道你是在帮助我实现理想,我一定会加倍努力的,再过五年,最长十年,我一定会有所突破,等我有了自己的show,我一定邀请你做我的嘉宾!”
“呵呵,不敢当,不敢当,我最怕在公众场合上台露面了——”
“那这两天你是为了我豁出去了。”
“反正那里认识我的人不多——”
雀儿喜临走的前一晚,两人又躺在黑地里,隔着饭桌说话。
她问:“怎么美国的老师也这么歧视学生呢?”
雀儿喜不解:“美国的老师?谁呀?”
“你不是说你小时候老师同学都——嘲笑你吗?”
“哦,那是我在国内的时候。”
“你在国内读的书?”
“是啊,我读到高中才到美国来。”
“那你是在国内出生的?”
“当然是在国内出生的。”
“但是你出生的时候——你爸妈不是在美国吗?”
“没有啊,我爸是我读高一的时候出来的,后来才把我和我妈办出来。”
她明白了:“那资阿姨是你的——后妈?”
“嗯,stepmother(后妈,继母)。”
“你亲爸妈——离婚了?”
“离婚了。他们是为了我才离婚的。”
“为了你?我只听说过为了孩子不离婚的,还没听说过为了孩子离婚的呢。”
“是啊,我家是个特例。那时我爸在一个研究所做post-doc(博士后),单位不给办绿卡,他自己找律师办的,但排期很长,可能要等五六年,而我眼看就要21岁,快age out(因年龄超过而不能跟随父母办绿卡)了。我爸妈急得要命,其实他们在美国混得也不咋地,回国不会比待在这里差。但他们不想让我又回到国内那个一切认脸的环境里去,就商量着要赶在我21岁前办下绿卡来。而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办下绿卡,只能找个美国公民结婚。”
“你爸妈就离婚了?”
“嗯。他们离了婚,我妈就没身份了,只能回国去。而我爸就跟Zoe结了婚。”
“资阿姨那时也——离婚了?”
“她没离婚,但她husband(丈夫)得癌症过世了。”
“她的husband是个——什么人?”
“是个搞IT(信息技术)的。”
“也是——华人吗?”
“不是,是个白人。”
“那你爸妈——我是说你的亲爸亲妈——还会复婚吗?”
雀儿喜沉默了一会,说:“应该不会复婚了。”
“为什么?不是说好假离婚的吗?”
“当初是那么说的,但是——事情总是在变化的——”
“那你——怎么看?”
“我?这是他们之间的事,我怎么看都没用。其实我挺喜欢Zoe,她人漂亮,心肠又好,本来像这样办两个人的身份,一般都要六七万美元的,她只要了五万。而我爸连五万美元都拿不出来,只凑到三万。她听说我爸是为了我才急着找美国公民结婚的,什么都没说,连欠条都没要我爸写一个,就跟我爸办理了结婚手续,而且用最快的速度为我们申请了绿卡。”
“那你自己的亲妈——她现在怎么样?”
“她?她以前在大学工作,现在退休了,在外面兼职。”
“她再婚了吗?”
“没有。”
Shafa!
【特别像我这样银行里没继续的人】—继续应该是积蓄吧?
雀儿喜的身份确定了,哈哈貌似秋声分析的比较对啊,她是国内长大后出来的。而且真的是邵伯伯和前妻的女儿。扎克的身份貌似也定了,是个混血帅哥!
我是不是坐沙发了
资阿姨真的太好了!
韦真很善良!
喜妹很聪明,有一双火眼金睛。
“儿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办下绿卡,只能找个美国公民结婚。”——儿->而。
韦真真是热心肠~
就商量着要赶在我21岁前办下绿卡来。儿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办下绿卡,只能找个美国公民结婚。”
~~~~~
儿~~~而
喜欢韦真,为朋友能两肋插刀。
本来最怕在公众场合上台露面,现在却为了雀儿喜忙前忙后,抛头露面。
喜欢看周立波的海派青口,不喜欢看郭德纲的,是哪年春晚他那个相声,我硬是没找到笑点。整个一油腔滑调,自以为得趣的嘴脸。
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红,无意中看到的他的几个相声,一点意思也没有。
像那个报菜名,一点笑点没有,一点创新没有,谁爱看呢?
资阿姨真是好人
忽然看的眼睛都湿了,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不过也看出资阿姨在美国的生活也不是很宽裕, 会为了钱假结婚。
看!扎克是混血帅哥。
可能他学医就是因为他父亲是得癌症去世的。
猜这个癌症可能会有一定的遗传性(呸呸呸,童言无忌啊!),所以他对恋爱结婚有顾虑?
但当真爱来时,他又无法抗拒,所以……暮色苍茫,前路未卜了……
我是不太能瞎想了?
韦真为朋友两肋插刀,资阿姨为成全雀儿喜减低费用,雀儿喜知道多谢给她帮忙的韦真,几个人都让人觉得世界很温暖。
希望所有人都好好的!不要有人有癌症,要健康,要幸福!
祝福韦真找到真爱,一切都好!
唉,我之前猜喜妹是邵伯伯和前妻的女儿的,最后关头受秀雨影响猜是堂妹表妹,站错了队。
奖品泡了汤,秀雨赔我!
这章读起来觉得好温暖。好心热心的人会有好报。
相声、小品、脱口秀,我都不太爱看,总也找不到笑点。为雀儿喜的前途担忧,毕竟女孩儿做脱口秀出名的还是少数。但还是为喜妹坚持理想而感动。
韦真好善良,为人处事也特诚恳,会有很多知心的朋友的,也终会得到幸福!
资阿姨也很善良。喜妹的亲生爸妈的离婚遭遇让人觉得挺无奈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好像猜对了喜妹是邵伯伯和前妻的女儿。耶!可惜,艾友友出的那题我好像第三个选错了。)
《暮色苍茫》的主人公是不是还包括长辈啊,如资阿姨,喜妹的父母
——湘越妈妈
嘿嘿嘿不好意思啊还有远方,这不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嘛,我得出了个与众不同的推测。后来看了十年忽悠的猜题,我差点就要跑去跟贴说我选2了,后来看你已经坚定的站我后面了,哈哈哈我只好在队头硬挺着。
赔你奖品没问题,只要不是艾米的签名,一律可以!
雀儿喜的身份确定了,哈哈貌似秋声分析的比较对啊,她是国内长大后出来的。而且真的是邵伯伯和前妻的女儿。扎克的身份貌似也定了,是个混血帅哥!
哈哈,秀雨,队友因为队长“误入歧途”;
队长因为队友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互相影响,把两人的奖品都搞没了。
组团失败,互相安慰吧!:))
当comedian,华人很少想做这个的吧,尤其在美国,语言就是个巨大的障碍。
华人有点名气的知道2个,一个是北美崔哥,还有一个黄西。北美崔哥是用中文说;黄西好像是来这里读书,已经工作了,然后不知什么机缘巧合就开始脱口秀了,貌似黄西回国发展了,在某个电视台有档节目。
雀儿喜既然高中就来来了,英文肯定没问题;相貌不觉得是个大问题,又不是选美比赛,那个著名的jay leno,长得就很喜感。希望雀儿喜能成功。
资阿姨住的房子很普通,又和邵伯伯假结婚,应该是经济上不宽裕的,可能是 供扎克读医学院花费太大了。雀儿喜的父母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女儿。父母的爱让人感动。
这里看不到小师妹和室友的影子了,喜妹跟韦真住,室友肯定知道她是扎克的妹妹,室友的实习工还是扎克帮忙找的。
韦真知道了扎克是混血帅哥,肯定又忍不住要告诉小师妹,小师妹会事后厚着脸皮再来对喜妹和韦真献殷勤吧?
以喜妹的洞悉人情,应该能看出禺杰对韦真的情谊,何况禺杰也实实在在帮了喜妹,喜妹应该会帮这俩人捅破窗户纸吧。
也许以后韦真见到扎克帅哥,会有所动摇;也许喜妹也暗恋着扎克帅哥,但她自知自己的相貌,又感于韦真的情分,应该还是会忍痛割爱的。小师妹的心思,也逃不过喜妹的眼睛。
资阿姨真不错,乐于助人,不计较钱财,邵伯伯肯定爱上她了,但又和前妻有约,真是难办啊!
扎看来克真是一个混血帅哥,而韦真肯定会遇见他。最好别在和禺杰建立了恋人关系后再遇上扎克,不然就麻烦了。
仍然认为扎克是韦真的男主,喜妹是男女主的桥梁纽带,喜妹就是报喜的喜鹊。一一丁香花
哈哈,雀儿喜原来是个喜剧演员!难怪说只要“口活”好就行呢。那她的长相就不仅不是缺点,甚至成了有点,多有喜感啊!身材又那么性感,她应该有很多爱慕者。
雀儿喜的父母为了女儿决定留在美国,真是做对了,因为中国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看脸的社会,如果雀儿喜回到中国,不仅找工作有困难,找对象也会有困难,而中国社会对剩女又是那么不友好,她的日子会很难过,更别说追求自己的理想了。
“她挺同情雀儿喜,毕竟这种有自己的理想,而理想又这么清高,至少不是为了发财致富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她认识的人中,很少有人不以金钱为目标的,聚在一起,说的都是谁谁谁赚了多少钱,好像赚不赚钱是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似的。”
——美国人当中还是有很多这种在中国人眼里“不切实际”的人的,他们会选择一些不赚钱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专业,混到混不下去的地步,才来想其他办法。
但美国的亚裔就很少有这种人,即便他们自己想选择这些专业,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允许,所以很多都选择了医生、药剂、计算机、统计等好找工作的专业。
美国的亚裔家庭好像是全美收入最高的,中位数有七万,白人好像才五万多,黑人墨西哥人大概才三到五万。当然,这是中位数,不是平均数,高的可能很高,低的可能很低。